交通運輸部出臺的《關于推進長江航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根本遵循,著力將長江航運打造成交通強國建設先行區、內河水運綠色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樣板區,必將為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和有力保障。
長江航運高質量發展在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的重大意義
首先,長江航運是長江經濟帶形成和發展的前提。長江因為有航運,才有“長江經濟帶”。國務院2014年印發的《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在布置七個方面工作中將“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功能”放在首位,并提出“加快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重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建設”。充分體現了長江航運在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長江綠色航運是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水運作為用水但不耗水的運輸方式,具有投資省、運能大、占地少、污染輕、安全性高等優點,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運輸保障作用。在各種運輸方式中,水運不僅成本最低,并且最容易達到綠色環保要求。近年來,通過深化綠色航道工程技術研究應用、持續推動長江干線綠色綜合服務區和水上洗艙站建設、推廣使用LNG動力船和純電動船等新能源船舶、實施港口岸電設施和船舶受電設施建設改造等,長江航運“綠化度”進一步提升。
再次,長江航運高質量發展助推國內國際雙循環。2019年,長江干線貨物通過量達29.3億噸,同比增長8.9%;2020年通過量30.6億噸,同比增幅超過4.4%,創歷史新高。其中,干線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33.0億噸,同比增長2.1%,在全國港口貨物吞吐量中占比為22.7%,均再創歷史新高。長江是貨運量位居全球內河第一的黃金水道,承擔了沿江地區85%的煤炭、鐵礦石以及中上游地區90%的外貿貨運量。長江航運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新格局背景下服務于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長江航運是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重要基礎,是推動發展的先手棋。要著眼融入和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著力構建發展綠色化、設施網絡化、船舶標準化、服務品質化、治理現代化的長江航運高質量發展體系,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貢獻航運力量。
一是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依法加強長江航運資源保護。堅決落實《長江保護法》,提高岸線、水域、土地的集約化使用率。加大建設項目環保投入力度,落實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措施,促進長江航運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
加強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加快修訂長江船舶與港口污染防治相關法規和標準,強化制度約束,切實提高船舶與港口污染防治水平。加快淘汰污染物排放不達標的船舶,規范船舶水上拆解行為。實施嚴格的長江水系船舶排放控制,加快推進長三角等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區建設。實施航道建設生態示范工程。積極推進生態護岸、生態修復等工程建設。提高疏浚施工、吹填水平,促進航道維護和航道工程疏浚土綜合有益利用。
加大綠色環保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在長江航道系統治理、港口建設和運營、長江干線船型標準化以及現代安全監管體系中,積極推動綠色環保關鍵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加快淘汰技術落后、污染嚴重、效能低下的裝備和設施,探索建設集岸電、污染物接收等服務于一體的水上綠色航運綜合服務區。逐步推行以400總噸及以下運輸船舶“船上儲存交岸處置”為主的排放治理模式。
二是增強航運中心服務功能。
航運中心是有效聚集港口、交通、產業等多種要素資源優勢的重要媒介與手段。要加快上海、武漢、重慶三大航運中心建設,完善和增強其服務功能。其中武漢長江航運中心作為溝通長江流域上下游的樞紐和橋梁,與上游重慶、下游上海航運中心彼此協調呼應、互為支撐。要發揮長江航運中心的樞紐作用,實現長江經濟帶各類要素資源有機融合,推動形成“龍頭牽引”“龍腰支撐”“龍尾擺動”的協同發展格局,共同促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打造以航運交易、科技研發、投融資、保險、人才培訓、信息交流為服務重點的現代航運服務中心。著力完善上海、武漢、重慶、南京四大航運交易所功能,構建船舶、貨運、人才和航運技術及知識產權交易等交易平臺,形成航運金融、法務、政務、信息、電子商務、文化等服務體系,發揮集聚航運要素資源、規范航運市場行為、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港產城融合發展的作用。
三是穩步推進航道系統治理。
首先,加快干線航道系統治理。加快實施一批重大航道治理工程,加快推進航道整治工程建設,重點推進長江航道“645工程”,打通長江中游“腸梗阻”。在2022年3月完成安慶至武漢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的基礎上,加快推進武漢至宜昌段4.5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積極推動實施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和葛洲壩航運擴能工程,打通瓶頸制約。推進長江干線航道擴能提升工程,實現長江干線3000噸級船舶直達宜賓、5000噸級船舶直達重慶、萬噸級船舶直達武漢、5萬噸級船舶直達南京。
其次,提升支線航道通行能力。加快推進岷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沅水、漢江、贛江、信江、合裕線等航道建設,基本建成長江水系主要支線高等級航道。加快實施京杭運河航道整治和船閘擴能改造,努力打造高效暢通的南北水運大通道。
四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暢通對外通道。加強南京、蘇州、九江、武漢、重慶等主要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促進沿江樞紐港、支線港的協同發展,不斷提升江海直達運輸覆蓋范圍和服務能力。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連接“海上絲綢之路”的優勢,推進長江經濟帶與東北亞、東盟、俄羅斯和東歐、非洲等地區水路互聯互通,對內提速擴能、暢通瓶頸水域,對外與有關國家共同推進通道建設改造,強化沿江港口口岸設施設備銜接配套,有序推進面向全球、連接內陸的國際運輸通道建設。
加強多式聯運。依托長江經濟帶各地中歐班列,加強鐵水、公水聯運銜接,整合港區港口、鐵路、公路航運等資源,建立多方聯動機制,實現“海箱上路、鐵箱下水”,提高水路集疏運比例。依托沿海和內河主要港口,深入開展集裝箱鐵水、公水聯運示范工程,擴大集裝箱鐵水、公水聯運示范范圍和內容,推廣應用示范工程成果。加快推進上海港、寧波舟山港等沿海港口疏港鐵路建設,建成便捷高效的長江經濟帶港口多式聯運系統,加快內河其他主要港口與鐵路、公路的連接線建設。
優化運輸體系。完善蘇州、南京、蕪湖、九江、武漢、重慶等沿江干線重點港口煤炭、礦石、原油、散糧、集裝箱及液體化工品等專業化運輸體系,重點發展沿江支線港口集裝箱、化學品、農產品等貨種運輸,構建合理、高效長江外貿貨運專業化運輸體系,促進長江內河、沿海和遠洋運輸組織規?;?、網絡化發展。
五是積極應對國際貿易摩擦。
當前,全球經貿摩擦形勢依然嚴峻,對國際航運業的沖擊較大。為有效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對長江航運產生的負面影響,可由有關航運協會設立國際貿易摩擦專項基金,健全行業管理和自律職能,用以減少和規避因貿易摩擦而產生的航運風險?;鸬膩碓?,可通過民間貸款、政府資助和企業繳納等不同渠道進行資金籌集,將資金集中后,交由航運行業協會進行統一管理。
在設立基金過程中,應確立行業協會在航運基金中的主導地位,逐步完善協會的經濟職能,為長江航運企業的江海直達、近洋航線、多式聯運等保駕護航。在設立基金后,某些航運企業因貿易摩擦而在貨運量發生較大幅度變動時,航運行業協會可為經濟實力較差的中小航運企業提供一定比例的資金支持,避免航運企業因資金不足而難以運營或者破產等。
發揮長江經濟帶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工作站及上海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工作站的指導作用,在原有電子、汽車、化工、紡織等重點行業基礎上,將航運納入重點監測、指導的范圍。航運行業協會等部門要與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工作站加強溝通,應定期研閱國家相關部門應對貿易摩擦措施,研究定期匯編簡報,并向沿江港航企業發布。
此外,鼓勵航運相關部門或企業通過行業協會,呼吁國家相關部門出臺稅費減免及補貼政策開展貿易救濟,并督促行業行政管理部門提升服務水平。